【摘要】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中职教育,对广大农村来说有着更为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而受制于观念落后、师资薄弱、专业错置、就业困难、体系弊端等不利因素,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却出现了明显滑坡的现象。这些困境的摆脱需要通过立足现实情形,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灵活办学、职普渗透、两头延伸等措施来实现。本文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及诱发原因入手,探讨了一些正视挑战、抢抓机遇、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07-02 引言 二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大潮中,为满足经济增长对农村技术专业人才的海量需求,我国农村中职学校的发展取得了长远成就。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中职学校共计13093座,在校学生共计2205.33万人,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农村户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2%。这种长足发展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拓展了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之路。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制约瓶颈,许多地区的农村中职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声誉也普遍较差,有的学校甚至陷进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及诱发原因 1.1观念落后。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原因在于各方对职教的思想观念有失落后。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扮演了重要的补充角色,为农村青年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目前很多地方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理解依然以升入大学为首要目标,将职业教育当作不能升学晋级的终结性“二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着非常落后的思想观念。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局限在生产一线的技工及管理人员,忽视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令人误以为职校仅仅是农民工培训场所。另一些农村地区在高中二年级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把高考无望的所谓“差生”转学为职业教育,这种做法进一步恶化了职业教育的声誉。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在培养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培养途径上,不够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对其要求局限在必需性常识或者日常够用即可;在技能要求上,也只追求具备一技之长,不够重视可拓展的全面技术潜能培养;在就业推荐上,只求能找到用人单位接受学生,缺乏对学生后期发展的远景规划,不利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 而一些用人单位也具有根深蒂固的“学历第一”落后观念。在招聘中,对于一些农村中职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也非大专以上学历不可,令求职人员误以为职业教育已沦为明日黄花。 1.2师资薄弱。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关键原因在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艰苦,难以吸引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另外受限于落后的教育管理体制,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大量学业基础与整体素质都比较差的民办教师,他们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非常陈旧过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即使是一些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正式老师,在教育实际中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由于职教师范学院数量较少,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是普通师范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这就导致:(1)缺乏对中职学校教育理论和规律的研究;(2)教学过程中深受普通教学模式影响;(3)鉴于教师在各个教育阶段都算“好学生”,容易产生优越感,进而鄙视中职学生。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基础,又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掌握实用的教学方法。而年轻教师积累经验需要过程,老教师又往往失于保守。这也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良好的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是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 1.3专业错置。这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滑坡的基本原因。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与科技的广泛运用,市场对社会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可是西部地区很多农村职业学校自从开办以来都没有对专业设置进行多少调整。这种无视现实需求“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势必造成了专业设置的老化与学生就业的困难,既损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也严重浪费了紧缺的教育资源,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另外一些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则完全相反,不顾学校本身的实际条件,一旦发现人云亦云的社会热点就一哄而上,盲目设置所谓热门专业,仓促上马很多培养项目,招生时受经济利益驱使,只顾着眼前热闹,却不顾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这种缺乏主见的办学思路也会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 |